学术会议
“中国哲学中的命论”学术研讨会第一场、第二场

来源: 时间:2023-11-10 点击量:


通讯员:刘逸鹏 吴永翠 摄影:李庆楠 责任编辑:白发红 舒年春


2023年11月4日上午,廖晓炜副院长开幕致辞之后,“中国哲学中的命论”学术研讨会第一场正式开始,主要围绕先秦两汉的出土文献、《尚书》等文献来对“命”进行考证和溯源。由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赵泽林老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世华老师、中山大学(珠海)秦际明老师和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白发红老师分别作报告。


图:第一场会议主持人赵泽林


第一位发言人夏世华老师就先秦出土文献中的性命问题展开探讨。夏老师基于上博简《子羔》《孔子诗论》《性情论》、简帛《五行》及出土文献《中庸》《孟子》中关于性命的论述,梳理了性命概念的历史起源、观念结构和问题意识,并勾勒出对“舜其可谓受命之民”的论证在孔子完成性命论突破过程中的思维范型作用,揭示了孔子继承转化三代的天命论来为儒学奠基,从而实现天命到人性的贯通以及其思想展开的过程。


图:第一场会议发言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世华


接下来,秦际明老师结合历史社会变迁,论述了汉代的天命观与复古改制思潮。秦老师认为天命观在秦汉之际的转变受战争影响很大,逐鹿说就是战争催生的观念。首先,西汉中期社会对天帝与圣王信仰的氛围日益浓厚,天命的内涵随之发生变化,经学与天帝信仰的结合产生了汉代谶纬之学。其次,西汉后期出于政治合法性的焦虑,出现了汉哀帝再受命的情况。到了东汉,由于吸取前车之鉴,不仅政治相对于经学有了很多的独立性,天神信仰也与经学逐渐分离。最后,秦老师总结说,西汉经学政治实践的失败引导后人更为深入地思考政治与经学、政治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如何制度化的问题。


图:第一场会议发言人中山大学(珠海)秦际明


第三位发言人白发红老师就《尚书》中“命”的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白老师先从字源学角度讨论“命”的含义,从甲骨文、金文以及许慎、朱熹、傅斯年等人对命的训辨来看,命主要意思是发号施令,也是说命就是令,而令的主要内容是王命和天命。接着,白老师指出,在早期文献中,天命的概念的讨论主要围绕政权更替来展开,《尚书》中命的含义可分为三种:一是作为文体的命;二是王之号令;三则是天命。最后,白老师说明了命与德之间的关系,殷周革命造就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观念,天子和诸侯的天命都是积累德性的结果。

 

图:第一场会议发言人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白发红


在讨论环节中,老师们就天的沉默、由舜受命到所有人都可以受命的转变如何实现、孔孟荀和汉代天命观的差异、制礼作乐与天命的关系、谁具有天命的合法解释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三位老师予以回应,讨论进一步深入。

短暂休息之后,研讨会第二场开始。本场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舜清老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敏老师、福建师范大学杨祖荣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张与弛老师就佛教中的业论分别作报告。

 

图:第二场会议主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舜清


黄敏老师就业与自由意志问题展开探讨,并对佛教命论思维进行了哲学反思。黄老师指出,佛教论命有三个向度:寿命、业命和慧命。自然寿命是有限的,业命则不断重生、循环不绝,慧命是涅槃解脱,不再受命的影响。三者中,只有业命包含了对自然因果和意志因果的双重考虑,既反映出命运的必然,也强调命运的可变,二者之张力隐含在以业为代表的因果链条中。接着,黄敏老师讨论了业命的本质,业报说本质上属于神正论的另一种形式--业正论。其能缓和与协调善未善报的矛盾,但无法对个体已有的遭遇作出合理解释。而转变业报的关键在于慧命的觉醒,故由觉构成的自由意志就成为个体改变遭遇的关键因素。这体现出佛教独特的命论思维:是基于认知立场的生存论思路,关心如何从存在之域解蔽,而非为自然立法。


图:第二场会议发言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敏


接下来,杨祖荣老师对窥基《说无垢称经疏》中的佛土观展开探讨,对其思想来源和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尤其是其中的八义和净土因果体系。杨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窥基如何建构净土思想。窥基通过显差别、出体性、显因行、彰果相、释分量、解处所、共不共和诸门辨等净土八义的体系化建构,彰显了系统的佛土观,清晰地阐明了其与传统唯识经典的关系,及在《维摩诘经》解经传统下的特色。这一思想是在吸收大量唯识经典的基础上,从佛与众生两方面建构的。最后,杨老师指出,对于传统关中旧疏一脉由直心到净土的理路,窥基提出修智(因行)到识净(内)再到土净(外感众生及器世间国土净)的脉络。

 

图:第二场会议发言人福建师范大学杨祖荣


第三位发言人张与弛老师借由从异熟因果与名言种子到清净法界的线索而对印佛教业力论的嬗变进行探讨。首先张老师讲明部派佛教的异熟因果,指出部派佛教认为人无法自杀,这样结生相续流转即是其最大的痛苦,此即所谓凡夫都是有漏法,能摆脱痛苦的只有无漏。接下来,张老师讲介绍了唯识学的名言种子。部派佛教认为惑就是对于四谛的无知,但未解释其原因。而唯识学就是要解释众生的无知,通过识转变和识显现来说明惑的具体运作过程。再接下来,张老师讲述了真如与清净法界,指出部派佛教旨在断烦恼,令业不生,走向寂灭。而大乘佛教为了救度众生强调菩提。关于无漏的菩提智慧的原因有两种说法,即本有说和新熏说。玄奘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新并建。真如是清净法的界,其本身是一切的根据。真如不只是无为法,而能为诸法生因;这样生命存在本身就不再是苦了。


图:第二场会议发言人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张与弛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老师们对异熟果、偶然性、有我论和业与外道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至此暂告一段落。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中国·威尼斯澳门人(亚洲)第一品牌-Best Platform